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取消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取消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1. 世界歷史
手術縫合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埃及,而已知古老的縫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。對傷口縫合和使用縫合材料的一個詳細書面記載來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圣人和醫師蘇胥如塔。希臘“醫學之父”希波克拉底和后來羅馬的奧盧斯·科尼利厄斯·塞爾蘇斯描述了基本的縫合技術。描述腸道縫合的是2世紀的羅馬醫生蓋倫,也有人認為是10世紀的安達盧西亞外科醫生宰赫拉威。據記載,一次宰赫拉威魯特琴的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,他由此發現了腸線可吸收的性質。從此之后就開始制造醫用羊腸線。
約瑟夫·利斯特引入了縫合技術的巨大變革,他提倡對所有的縫合線進行常規消毒。19世紀60年代,他嘗試對“石炭酸羊腸線”清菌,二十年后又對鉻羊腸線做了消毒。1906年制成了經過碘處理的無菌羊腸線。
下一次大飛躍發生在20世紀。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,20世紀30年代制成了合成線,眾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線由此迅速的發展出來。合成線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。開發了聚酯線,后來發展出針對羊腸線和聚酯的輻射清菌。60年代發現了聚乙醇酸,70年代它被用于縫合線的制造?,F在,大部分的縫合線是用聚合物纖維制作的。古代的材料中只有絲綢和腸線仍在使用,但并不常用。近年來,鎂合金作為可降解醫用材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,利用其在人體環境中易腐蝕的特點,可實現體內逐漸降解直至吸收、實現臨床應用目的,因而更適用于手術縫合線。
2. 我國歷史
我國醫學歷史悠久,創造出了許多可行的外科手術方法和材料。醫生們在繼承和發揚古人經驗的基礎上,進一步發展并完善了切開引流、麻醉、清創縫合、截指、腸吻合、兔唇修補等手術方法和應用器材,在人類外科學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清創縫合術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要發明之一,應用于人體各部的開放性損傷。1973年,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西漢文物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用酒清理創傷的記載;《諸病源候論·金瘡腸出候》記載:“金瘡腸斷,兩頭見者,可速續之。先以針縷如法,連續斷腸,便取雞血涂其際,勿令氣泄,即推而納之。但瘡痛者,當以生絲縷系,絕其血脈?!边@是世界上有文獻記載的腸吻合手術記錄。
到了隋唐時期,我國醫者對縫合傷口的材料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。重要的發明是使用桑皮線縫合腸管和皮膚,并應用于臨床,取得了良好的療養效果。
所謂桑皮線,就是桑樹樹根的內皮纖維,將表皮除去,露出柔軟的長纖維層,經錘制加工而成之纖維細線。桑皮線不但制作方法簡單,應用方便,不易斷折,更有增進傷口愈合的作用。
而日本現存早的中醫名典《醫心方》中曾記錄“若腸已斷者,以桑皮細線縫合,熱雞血涂之,乃令入”。我國現代耳鼻喉科人員、醫史學家耿鑒庭一生薈萃經他人整理的《耿鑒庭論五官科》中記載:“桑白皮縫創傷法”一直用到西醫來華之后,才被其他方法替代。